独占将死?索尼PS5第一方游戏数量较PS3时代暴跌近70%

  外媒clawsomegamer统计显示,索尼PS3、PS4、PS5三代主机第一方原创游戏产量呈断崖式下跌:PS3时代(2006-2013)累计推出91款,PS4时代(2013-2020)减至34款(降幅超60%),而PS5时代(2020至今)至2025年中期仅发布18款,预计整代不超过28款,较PS3时代锐减69%。

  数据显示,PS3时期,索尼内部工作室(如Japan Studio、Santa Monica)年均推出超10款游戏,涵盖3A大作(《神秘海域2》《战神3》)与小体量创意作品(《无限回廊》《PixelJunk Eden》),形成“持续创新”生态。

  而PS4/PS5时期,索尼转向“少而精”路线,聚焦《战神:诸神黄昏》《地平线》《蜘蛛侠》等成熟IP,单项目开发周期延长至5-7年,成本飙升至数亿美元(《蜘蛛侠2》开发+营销 超3亿)。中小型项目被砍。第一方游戏制作团队规模超百人,风险集中于头部IP。依赖重制版游戏(如《最后生还者》复刻版)、PC移植作品(如《地平线》《蜘蛛侠》)、订阅服务(PS Plus)及线上服务型游戏(如收购Bungie后布局多人在线游戏),持续提供内容,并通过影视授权、第三方分成拓宽收入渠道。

  索尼当前的策略虽然赢得了口碑与销量,但牺牲了创意多样性。玩家怀念PS3时代的“惊喜感”——未预热的小品级独占游戏随时上架,开发自由度与类型丰富度远超当下。

  目前,索尼PlayStation的运营模式已类似一线时尚品牌:每年仅推少量“重磅款”,依赖经典系列延续影响力,而非持续探索新边界。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