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风格?

哥特风格作为一种较为小众艺术风格,一直以来鲜有手游厂商涉足,环顾历史,作为一种独具一格的艺术赛道,哥特从野蛮的代名词,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美学。这不,最近沐瞳旗下的二次元卡牌新作——《银与绯》就杀入了这一赛道,那么今天火子哥就借着《银与绯》,来给大家说说,哥特式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风格。

提到哥特,你能想到的是什么?哥特萝莉风格的服饰?还是暗黑华丽的代名词?其实哥特萝莉风格服饰只是维多利亚风格与哥特风格结合的衍生风格罢了。而正统的哥特文学故事往往都是以阴郁美学与心理黑暗面位土壤,故事核心往往是人性堕落,超自然恐惧等等。如果仔细分类,大概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诅咒与命运,如哥特文学的奠基之作,沃波尔的《奥特朗托堡》中的预言:“城堡之主将让位于真正的继承者”,推动曼弗雷德走向疯狂,就是命运与诅咒的最好表现。顺带一提《银与绯》的黑血就是这种设计,并且更加精妙。

第二种就是科学的僭越与造物的反噬,最好的例子就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其中拼接缝合尸体的人造人,最终复仇的故事,便是疯狂科学家带来的灾难(是不是也表达了对工业革命后对人性与科学的质疑?)第三种就是道德堕落和严重的心理扭曲,像刘易斯的《修道士》,其中主角安布罗斯因为欲望强X了亲生妹妹,并且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最后被魔鬼收割灵魂,凸显出了人性欲望的毁灭性。

那么为什么哥特风格文学总是带着这些黑暗与恐惧呢?因为最早哥特这个词的出现就带着贬义的开端。哥特原指欧洲东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虽然关于他们的记载只有短短的500年,但他们是第一批敢于反攻当时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存在,他们还真成功了。这帮蛮族势力打进了罗马首都劫掠了罗马城,导致了西方古典时代秩序的瓦解。从而,哥特人就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学者视为了野蛮的象征,也就直接导致了哥特这个词总是带着黑暗,偏见等等的词义,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黑暗与阴郁的小众美学文化。

综上所述,哥特这个词是不是也标志着直面人性阴影,命运无常与存在恐惧的勇气呢?这个自然要看个人理解了,毕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在火子哥看来,无论是《弗兰肯斯坦》的造物悲鸣,还是《修道士》的灵魂沉沦,亦或者是《银与绯》的恐怖黑血,哥特文学的形式似乎就是证明,阴郁与恐惧,黑暗与疯狂之下,裹挟着对生命本质的最深刻的叩问。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条)